醫改評論: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撬動分級診療

本文已影響885人 

今年6月,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百里店村民淑賢,因爲肚子疼被運城市某三級醫院診斷爲膽囊炎,手術費用需1萬多元,新農合報銷後自己還要承擔6000元左右。家境並不富裕的他最終選擇回到縣人民醫院手術,病治好後,總費用不到6000元,報銷後自己只花了1000多元。

醫改評論: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撬動分級診療

2013年8月以來,臨猗縣46萬餘名參合患者中,像淑賢這樣直接受惠於分級診療的患者達1.2萬餘人次,自付費用共減少近800萬元。2014年10月,臨猗縣縣域內就診率較2013年同期上升5.3個百分點,“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分級診療格局正在形成。而撬動格局重構的槓桿,就是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臨猗縣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

■混合支付刷新診療格局

臨猗縣距運城市只有半個多小時車程,乘坐大西高鐵到太原市只需2個小時,去陝西省西安市也僅需1個小時,農民看病都願意往外走。臨猗縣新農合管理中心主任郭選介紹,2010年~2012年,該縣各級醫療機構次均住院費用以每年10%~20%的速度上漲,3年間,新農合基金支出增長1700萬元。2012年,30%的縣域外住院患者使用了60%左右的新農合資金。“如果再不改革,繼續任由費用上漲、病人外流,新農合基金將面臨崩盤的危險。”

從2013年8月起,該縣決定開展按牀日付費的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首先選擇規模較小的縣中醫院和縣眼科醫院開展試點。按照醫療機構科室設置,將疾病分爲20個大類56個疾病組,結合醫療機構近3年費用情況,測算出每個疾病組牀日段的付費標準。同時,取消縣級醫院的起付線和報銷目錄限制。新農合管理中心按照“超支不補,結餘歸己”的原則,根據覈定的付費標準向醫療機構支付費用,患者按照實際產生費用的75%享受報銷。

郭選說,實行按牀日付費以後,在一個運行週期內,醫療機構只能在覈定費用內調整並優化其診療行爲,主動克服以往的過度診療現象,診療越合理越規範,醫療機構越受益。對於患者而言,沒有了報銷目錄的限制,實際補償比例從原來的52%提高到75%,自己負擔的費用大大降低。(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作爲全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該縣中醫院院長王有謙對當初的選擇很得意:“改革僅僅2個月後,成效就開始顯現,次均住院費用降低15%,藥佔比降低4%,參合患者實際報銷比例提高21%,參合患者住院人次增加23%,醫務人員月均工資增長18%。”

8月本是當地的農忙時節,往年“門可羅雀”的縣中醫院這時卻“門庭若市”,其他縣級醫院的院長很是“眼紅”,紛紛私下去實地調查。

2014年4月,臨猗縣人民醫院和臨猗縣第二人民醫院主動要求啓動改革,縣級醫療機構支付方式改革實現全覆蓋。

該縣新農合管理中心對縣中醫院增多的參合患者進行分析發現,其中既有縣域外迴流的患者,也有從鄉鎮衛生院上來的患者。自今年4月起,該縣在2個鄉鎮中心衛生院啓動定額支付改革,參合患者住院只需繳納100元,其餘費用全報銷。“這一招釜底抽薪,將很多本可以在鄉鎮衛生院治療的患者從縣級醫院拉了回去。”郭選說,“目前,這一改革已經覆蓋全縣80%的鄉鎮衛生院。”

最早開展改革的北景鄉中心衛生院院長劉紅海介紹,2014年1月~10月,該院住院人數比去年總住院人數還多出15%。

針對試點鄉鎮衛生院出現的門診患者轉住院問題,以及村衛生室患者逆流的問題,該縣新農合管理中心在加大查處力度的同時,開始試行門診總額預算,將門診個人補償最高額度由每年50元增加到300元,引導小病患者留在村衛生室或在鄉鎮衛生院看門診。2014年1月~10月,臨猗縣418個村衛生室門診總量達58萬人次,佔全縣門診總量的49.5%,較上年度提高了3個百分點。

實行新的支付方式改革後,縣級實際報銷比例達75%,鄉級實際報銷比例達90%,很多人擔心基金難以承受。對此,郭選介紹,今年該縣住院統籌基金分配金額爲14280萬元,前10個月實際支出11359萬元,基金使用率爲79.5%,新農合基金運行完全在可控範圍內。

■嚴格考覈保障合理診療

新的支付方式實行“超支不補、結餘歸己”分配方式後,如何防止治療“偷工減料”?如何防止推諉重症患者?如何防止該看門診的找路子住院?臨猗縣新農合管理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覈激勵制度。

記者從郭選提供的一張考覈量化表中看到,考覈指標共6大項17條,涵蓋了制度建設、住院補償、醫療行爲、醫療質量、費用控制、患者滿意度等各方面。

負責考覈的該中心支付方式改革科負責人姚磊介紹,定期考覈結果與基金撥付掛鉤。按照新的支付方式,患者醫療費用超出覈定費用時,患者仍按75%的標準報銷實際費用,但新農閤中心只支付65%,其餘10%由醫療機構承擔;低於覈定費用時,結餘部分按照334的比例,分配給醫療機構、主治醫生及護理等其他輔助人員。

該中心還規定,對於合理超出限定費用的病例,醫療機構所承擔的10%費用,必須由醫院支付,不能轉嫁給醫務人員。臨猗縣人民醫院院長郝廣生介紹,該院開展改革半年多來,最多的一個月承擔了10萬元的超支費用。但隨着醫院內控的增強,超支費用在不斷減少。他坦言,相對於支付方式改革帶來的效益,醫院所承擔的超支費用都在可承受範圍之內。

爲了防止推諉大病、重病患者現象發生,臨猗縣新農合管理中心經與醫療機構協商,採取“特病特法”,對於超出覈定最高費用的病例,由該中心承擔總費用的75%,病人承擔25%,並將這部分病例作爲重點審覈對象,發現不合理費用堅決予以扣減。改革半年來,臨猗縣人民醫院收治危重患者佔比由1.68%增加到2.3%。

■層層倒逼診療技術提升

記者在該縣北景鄉中心衛生院看到,每間病房裏都安裝有空調、暖氣和電視,食堂每餐只需要2元。該衛生院以治療心腦血管病見長,當天,共40張病牀的衛生院,住着38位患者,有不少是從其他鄉鎮過來的。

65歲的王老太太患有高血壓,以前每到冬天都要去縣醫院住一段時間院。實行支付方式改革後,她覺得衛生院技術也不錯,還省錢,就不去縣醫院了。

面對鄉鎮衛生院的競爭和省市級醫療機構的技術優勢,郝廣生和王有謙都感覺到了“夾縫中求生存”的巨大壓力。“過去,縣級醫院乾的大部分都是鄉鎮衛生院的活,掙的也都是‘辛苦錢’,以後必須通過提高水平掙‘技術錢’。”郝廣生說,醫院今年正在爭取山西省縣級臨牀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截至發稿時,記者已經在山西省衛生計生委網站看到項目通過初評的公示。

在3天的採訪中,記者聽到縣鄉兩級醫療機構院長們說到最多的問題就是人才短缺、缺乏用人自主權問題。院長們的一致看法是,如果人才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通過支付方式改革這種經濟槓桿推進的分級診療只會管用一時,如果縣域內醫療服務難以滿足需求,病人外轉將難以遏制。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