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6天鮮肺變黑肺實爲髒水滴注 不具說服力

本文已影響951人 

“霧霾可使鮮肺6天變黑肺,一旦形成無法逆轉”,近日,一條號稱是復旦大學的實驗結論引起網站、微博大量轉發和議論。相關文稿稱,該實驗由復旦大學與某醫藥企業合作完成,實驗中對大鼠氣管滴注PM2.5懸濁液。對此,武警北京總隊醫院感染科主任呂輝認爲,PM2.5需經呼吸道吸入肺部,直接用滴注的方式來解釋霧霾的危害不具有可比性。

霧霾6天鮮肺變黑肺實爲髒水滴注 不具說服力

實驗結論

PM2.5令鮮肺6天變黑肺

昨天,一條《霧霾可使鮮肺6天變黑肺》的消息引起網站、微博大量轉發和議論。微博稱:復旦大學通過對老鼠研究發現,新鮮的老鼠肺部,在霧霾影響下,6天就變黑。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主任宋偉民教授說,PM2.5對肺的損傷一旦形成,治療的成本會大大增加,若形成“黑肺”,幾乎無逆轉可能,PM2.5會導致肺部疾病乃至肺癌發生。微博還附有3張對比實驗圖片,分別爲正常鼠肺、受PM2.5污染以及預防用藥後受PM2.5污染的鼠肺。

對此,不少網友紛紛對自己的生存環境表示擔憂,也有不少網友對此實驗結論表示質疑。

文稿解析

PM2.5懸濁液滴注氣管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該消息自今年10月25日由網絡媒體發佈後,陸續有網站轉發,標題爲《復旦大學最新研究敲警鐘霧霾致國民健康亮紅燈》。

這篇文稿稱,該實驗項目名爲防治PM2.5傷害研究項目,項目組歷時5個月,使用大流量採樣器在上海徐彙區非工業區採用玻璃纖維濾紙採集大氣細顆粒物PM2.5製成顆粒物懸濁液,對實驗大鼠氣管滴注PM2.5懸濁液,建立肺損傷模型並觀測不同對照組的體徵、肺重比、各項關鍵生化指標以及鼠肺損傷程度。

依據該消息,研究通過大鼠解剖後發現,PM2.5對照組大鼠經過隔天滴注總計6天后,肺組織變硬,缺乏彈性,呈暗紅色,邊緣色澤灰白,肺組織有明顯可見的黑色顆粒物彌散,俗稱“黑肺”。而事先用一定劑量某品牌枇杷膏、枇杷露進行連續灌胃給藥的預防組大鼠,肺部顆粒物彌散現象減弱,且色澤逐漸由灰白色偏向於鮮紅色。

實驗系校企合作項目

網絡轉載消息稱,該項目由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與某藥企合作完成。研究項目組負責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宋偉民教授稱:“PM2.5顆粒對肺的損傷一旦形成,治療的藥物成本和時間成本就會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徹底消除的難度大大增加,幾乎無逆轉可能。”

昨天,記者致電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主任宋偉民教授辦公室,工作人員稱,宋偉民本人去開會了,不在辦公室。“該項目由他負責,相關實驗細節只能由其解答。”截至發稿前,記者未能聯繫到研究項目負責人。

醫生說法

滴注實驗不具說服力

對於上述實驗,武警北京總隊醫院感染科主任呂輝表示,用滴注的實驗方式得出的結論不具有說服力。

呂輝說,正常情況下,所有實驗需要有模型對比,即一方做的實驗,其他人在同等條件做實驗也可以得出一樣的結論,實驗室得出的結論需要把具體實驗過程和步驟,以及實驗使用的材料都公示出來,同時至少要兩至三家實驗室得到同樣的結論,這樣的實驗結論纔有說服力,光憑單一實驗不夠嚴謹。

據介紹,新生兒肺部是鮮紅的,即使不抽菸、在無污染環境中生存,隨着年齡增長,肺部成色也會改變。肺部有一定代謝功能,但經過幾十年的氣體交換和雜質清除,人體的肺部色素沉着會逐漸增多。這是很正常的生理變化,再好的空氣過濾器也不可能過濾掉所有粉塵。

違反基本的醫學定義

據呂輝介紹,PM2.5是人體直接從空氣中吸入的細顆粒物,需經呼吸道進入肺部,使用氣管滴注方式將PM2.5懸濁液輸進大鼠肺部,得出的實驗結論違反了基本的物理定律和醫學定義。當PM2.5顆粒物被製成PM2.5懸濁液,即氣體溶解成液體,物質形態已經發生改變。同時,液體不可能通過呼吸道直接進入肺部,如果將少劑量的液體注入大鼠氣管,液體會導致大鼠窒息或者被嗆出來。因爲,呼吸道只管排出,沒有專門管吸收的細胞,當病毒或髒東西達到一定量時會自動排出來。

呂輝認爲,如果先把大鼠放在密閉的容器中,再從外部把PM2.5顆粒打入該容器,得出的結論還有一定說服力。而在溶度很高的情況下,肺部肯定會有所改變。另外,北京屬於平原地區,不構成密閉的環境,無法做出一個精準的實驗。

對於實驗中提及的某品牌枇杷膏,呂輝表示,該藥“經常用於呼吸傳染疾病,屬於臨牀常規用藥”。

相關閱讀:

霧霾影響人體健康加重患病風險誘發心理疾病

專家提應對霧霾方法出門戴口罩飲食多果蔬少辣

霧霾對身體健康危害大市民應儘量減少出門

3月全國霧霾天52年來同期最多北方現3次沙塵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