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熱錢涌動僅佈局“外圍”?

本文已影響898人 

憑藉整合、高效的特點,互聯網改變了多個行業形態,相較之下,醫療算是相對保守的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似乎並沒有那麼迅速。但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跨界趨勢似乎也延伸至醫療領域,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及可穿戴設備硬件、軟件的相繼開發,移動醫療已經成爲2014年醫療領域的最熱話題之一,數字或許是最好的佐證,據統計,2014年移動醫療企業融資案例是過去5年裏該領域融資案例數量總和的近3倍。智能終端的發展讓掛號、預約、繳費等環節變得更加高效,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爲,儘管熱錢涌入,目前的市場格局仍多徘徊在醫療服務的外圍區域,尚未真正觸及優質醫療資源不足的行業痛點。

移動醫療熱錢涌動僅佈局“外圍”?

去年80餘起融資,BAT圈地移動醫療市場

互聯網高效、整合的特點在重塑了多個行業業態之後,也逐漸開始滲入醫療領域,2014年可以算是國內移動醫療市場到目前爲止最“熱”的一年,根據統計及公開報道,2014年移動醫療企業融資案例共計80餘起,這也是過去5年裏該領域所有融資案例數量總和的近3倍。數量驟增的同時,融資規模也不容小覷,年初,阿里巴巴斥資10.37億元收購中信21世紀54.3%的股份後,繼續着其對健康產業的步伐:12月,阿里健康的“處方電子化”平臺在河北、杭州試運行,這也是國內首家將醫院電子處方分流出的平臺。7月,百度聯手智能設備廠商和服務商推出“北京健康雲”,2013年年末,百度上線了dulife智能設備平臺,並與硬件廠商聯手推出健康手環、智能血壓儀和智能體脂測量儀等多款移動健康設備。8月,春雨醫生完成5000萬美元C輪融資,10月掛號網就拿到一億美元的C輪融資,騰訊則先後共斥資一億七千萬美元入主丁香園和掛號網,佈局移動醫療市場,移動醫療領域熱錢涌動。

第三方機構艾媒諮詢曾預計,到2017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125.3億元,一方面,巨大的市場規模被資本和廠商嗅到,另一方面,醫療領域一向相對保守,但在醫生多點執業、互聯網售藥等政策利好的形勢下,醫療領域的潛在市場價值使衆多機構都盯緊這塊蛋糕。

有數據優勢的健康機構也積極參與移動醫療

除了大規模的資金涌入移動醫療領域外,目前行業內的市場格局分類衆多,其中包括目前移動醫療市場的格局大體分爲以下幾種,掛號網等以醫院爲切入口,諸如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則以患者爲切入口,丁香園則是以醫生爲切入口的代表。

不僅如此,一些擁有數據優勢的健康產業機構也在積極參與移動醫療,愛康國賓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就曾認爲移動醫療帶來的衝擊,讓他覺得關乎企業生死。“不做好移動醫療,以後就給BAT打工。”移動醫療也成爲愛康國賓2014年業務佈局的三大盈利點之一。張黎剛表示自己將大部分時間放到移動醫療上。記者從愛康國賓內部人士獲悉,今年3月底4月初,愛康國賓將相繼發佈兩款移動醫療相關app。

BAT介入後逐漸實現從藥向醫的延展

在BAT大佬強勢介入移動醫療領域後,已經不滿足於此。在移動醫療領域,阿里健康致力於打造“雲醫院”平臺,即基於此平臺實現掛號、預約、診療、購藥、繳費等的完整閉環。2014年12月,阿里健康的“處方電子化”平臺已經在北京、河北、杭州試運行,這也是國內首家將醫院電子處方分流出的平臺。患者將處方單上傳至平臺後,模式與“滴滴打車”類似,平臺上的藥店在收到處方後開始搶單,藥店之間可能就價格、廠商等進行比拼。患者可根據價格、品牌、服務等進行選擇,最後得到訂單的藥店負責藥物配送,患者亦可到實體藥店自取。基於此,阿里健康也在不斷拓展與實體藥店的合作,據瞭解,阿里健康目前已經與全國約5萬家藥店達成合作。

顯然阿里並不滿足於僅完成網售藥物的佈局,要真正實現移動平臺上的完整診療閉環,自然少不了醫生、醫院作爲核心角色的參與。記者從阿里健康內部人士瞭解到,阿里健康也已經開始實現從藥向醫的延展,致力於通過互聯網實現掛號、問診及開處方、繳費、購藥等完整閉環。據悉,阿里健康的HIS系統和雲醫院平臺目前主要爲中小型醫療服務機構使用,大型公立三甲醫院尚在拓展當中。至於目前的拓展情況,阿里健康方面表示仍不方便透露具體進展,但表示,除去二三線城市及基層醫院外,對於難度相對較大的三甲醫院,阿里健康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概念明晰

移動醫療長啥樣?

難定義,應具可移動性、醫療相關特點

中國醫院協會副祕書長莊一強認爲,要給移動醫療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是比較困難的,“如果要試着去定義移動醫療,那它應該具備幾個特點,首先即可移動性,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莊一強認爲,現有的醫院是固定的,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移動醫療成爲可能。其次是與醫療相關。

“定義移動醫療的難處在於,醫療本身有些環節,如住院,不具移動性。目前的移動醫療可以理解爲將診療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拆,從而具備可移動性。”

MediCool醫庫軟件公司董事長Dr.2在其撰寫的《移動醫療那點事》之中認爲,國內移動醫療概念從2011年開始出現,當年3月,好大夫發佈iphone版app,11月,春雨掌上醫生上線算是開始。最狹義的移動醫療是sensor+app+service(sas)的閉環,藉助最新的傳感器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效率,將優質的醫療服務通過互聯網延伸。

■現狀與痛點

治療過程“東拼西湊”

在莊一強看來,現有移動醫療模式多爲對傳統模式諸多環節的拆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經或可以分拆的醫療環節仍多屬於醫療周邊服務。

將來一些app與滴滴打車、大衆點評模式類似,可以對周邊醫院(涵蓋三級、基層)進行搜索,現有的app已經可以進行一些諮詢、問診,基於這樣的平臺,對診療環節進行分拆,患者可以線上選擇就診機構,“也許你家樓下恰好有一家診所,但可能這家診所並不具備獨立的實驗室和影像檢查設備,要確診病情,你可能還要搜索附近的其他機構進行檢測或化驗,這些環節本可以在一家醫院內完成,對患者來說,‘東拼西湊’式地完成診斷還是在一家醫院更方便?答案是明顯的。”

莊一強表示,一些現有移動醫療平臺的模式是將檢查結果在平臺彙總,醫生可以線上完成一些診斷,他對此並不認同,“如果醫生診斷過程需要摸一摸患者的肚子,恐怕還要繼續跑醫院吧。”

醫療的核心服務與周邊服務中,現在移動醫療大部分機構所涉及領域仍屬後者。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們身體出現不適時,如肚子疼,通過移動互聯端可以對積累了大量數據的諸如‘機器人分診器’描述主要症狀,從醫學角度考慮,肚子疼可能涉及胃、腸道、胰腺、腹部等多個系統和器官病變,通過這一‘機器’可以互動式溝通病情並就可能的病變部位或原因等逐個排除,這或許是一種分診方式,但這畢竟不是診斷服務。”這種通過數據收集後臺進行病情分類的準確率仍有待商榷。

五問移動醫療

1問醫生

移動醫療尚未建立在線“醫-患”關係

像阿里健康、春雨等目前提供的諸多服務依然徘徊在醫療核心環節的外圍區域,包括網上掛號、電子付費及手機查詢、自助打印檢查結果等,“這與大衆點評的模式類似,用戶可以提前約定餐廳、座位甚至下單、付費及預約外賣等,但始終未涉及廚師環節,醫生之於醫療服務就如同廚師之於餐廳,醫生在醫療服務中處於核心地位,無法取代。”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神經生物學研究室主任陳彪認爲,“對移動醫療,尤其是醫療而言,這是一個實質性的推動,在監測疾病症狀相關信息之外,如果醫生-患者關係在移動醫療平臺得以建立,便可實現對病人症狀變化的遠程監控,進而指導治療”。數據的意義不再侷限於研究,基於醫療服務關係基礎之上,還可以幫助醫生實現對患者的健康管理。

而目前的數據收集也主要用於大樣本的分析,是在尚未建立“醫生”-“患者”關係的情況下進行的,患者最終希望得到醫療服務,如果提供的僅是信息或方便,並未觸動行業“痛點”,真正痛點在於有病的患者找不到專業的醫生,大衆的健康沒有專人管理,而沒有醫生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移動醫療,“不是你有一個iPhone或iPad,我就可以當你的醫生。”諸多已經在開展的藉助互聯網或移動端掛號等,始終徘徊在醫療服務的外圍。

在莊一強看來,移動醫療的開展情況還與醫療服務本身的特殊性相關,醫療服務的模式爲一對一,與網絡學校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將同樣授課內容藉助平臺進行傳播不同,網絡醫院主要有兩點難以實現,一是基於“醫生-患者”模式下,網絡醫院提供的是一對一的服務,與網絡學校一對多的模式不同。另外,醫生提供的服務是基於“望聞問切”基礎上的,基於移動醫療平臺上,“目前還有無法實現的地方”,正是基於這兩個方面的特點,“網絡醫院”成爲完全的網絡醫院。

如何能夠將作爲核心角色的醫療資源吸引至線上,莊一強認爲,這其實是一個僞命題,“坦白說,現在被吸引到線上的醫生仍然以二三線城市及基層醫生或大醫院的小醫生爲主,三甲醫院的知名醫生恐怕沒這個時間在網上與病人互動,這也就可能影響了網絡平臺中醫生問診的質量。”

2問雲醫院

還在玩概念,充其量是藥品配送

網售藥物也是移動醫療的重要一環,與有醫生參與的核心診療環節相比,藥品的雲端購買、配送似乎簡單一些,尤其是網售處方藥如果開閘,市場潛力巨大。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醫藥市場的總規模是11463億,80%的銷售份額仍在醫院。莊一強認爲,要實現處方線上流轉仍有一定困難,醫院同不同意是一個方面,“所以現在很多機構只能各個擊破,目前很多‘雲醫院’仍停留在概念層面,並不具備完整的醫院功能,充其量算是藥品雲端配送,始終沒有介入醫療最核心的診療階段。”

此外,從目前的行業業態來看,藥廠更願意支持實體藥店,“在有企業支持的框架下也會有更多的優惠,讓消費者獲利。”掌上藥店聯合創始人王浚海告訴記者,在已經達成合作的30000多家實體藥店中,約50%的百強連鎖藥店包含其中。

王浚海表示,未來掌上醫生還將專注於幫助實體藥店開展O2O銷售藥品。掌上藥店一開始就將目標鎖定在藥房而不是醫院。他認爲,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大衆的網購行爲已經成熟,但網購藥物市場還有很大成長空間,百姓的諸多藥物相關需求並未得到滿足,而且用藥需求相對特殊,非傳統快消行業可滿足,如用藥指導等。

3問專家

線上線下不結合,移動醫療變泡沫

尚沒有作爲醫療核心的醫生參與其中,移動醫療在診療方面是否還有施展拳腳之地?在莊一強看來,急性病未必適合移動醫療,“除非在診所數量極其豐富時,每個居民樓下恰好都有一家診所、化驗室及影像室。”但對於慢性疾病而言,O2O或許是移動醫療,或網絡醫療的可行之路。“可以經一部分周邊服務放至線上完成,包括預約、掛號等,通過智能排序,可以避免患者集中涌向醫院並浪費大量排隊等候時間,即線上掛號、線下看病的模式。”

“我看好O2O模式,比如家庭醫生或社區醫生,僅針對周圍社區範圍內人口服務,醫生未必在社區坐診,患者可線上告知,醫生出診服務,醫生每次出診有不同於掛號費的固定出診費,一些非疑難重症可以就此解決。”另外,醫生診斷後如需用藥,可藉助售藥平臺實現配送。移動醫療可以結合出診制度,解決一些初步的需求,“這或許是未來的一個方向,但必須明確,願意出診的也以低年資或基層醫生爲主。”

“我個人對移動醫療持贊成態度,但我擔心會泡沫化,因爲衆多資本、機構目前介入移動醫療領域,資本以盈利爲目的,單純爲追求效益和回報反而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畢竟醫療服務本質上是一種半公益性服務。”

4問網絡購藥

分流醫院處方,政策未定搶佈局

無論線上還是線下,購藥始終是醫療重要一環,尤其是去年5月份國家食藥總局發佈《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並公開徵求意見以來,網售處方藥也已成爲商家爭奪重地。其中,阿里已經與全國約5萬家藥店簽訂合作,線上支付、配送或線上支付、實體店拿藥的模式將隨着網售處方藥的鬆綁進一步推開。一號店、阿里健康、京東商城三大網購平臺均已獲得網絡售藥“入場券”。傳統醫藥電商也躍躍欲試,1月份,北京好藥師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好藥師”)與北京某肛腸醫院在京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就經營、技術支持、優質資源共享展開合作。在好藥師副董事長蔣志濤看來,未來人們網購處方藥的模式大概分兩類,一是在醫院獲得處方後拍照上傳,而打造網絡醫院或許是獲得處方的另一種途徑,用戶可在網站平臺向專業醫生提問並同時獲得電子處方,進而完成購藥,實現這一過程的線上解決。

據悉,於2011年正式上線的掌上藥店目前總用戶量已經突破5000萬,行業流量排名第一,現在已經與30000多家實體藥店達成合作,網絡藥店逐步接“地”氣,在王浚海看來,掌上藥店提供的是用藥指導、找藥幫助及購藥服務。之所以與實體藥店合作,一方面是基於產品種類豐富和安全性的考慮,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加快藥品流通配送,可以更快地送達消費者。“而網上下單後配送時間快則一天,慢則兩三天。”

5問可穿戴設備

標準缺失準確性難保證

作爲移動醫療市場的一部分,可穿戴設備的發展也有目共睹。原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徐亮認爲,目前可穿戴設備是移動醫療收集相關數據的一種方式,但一些可穿戴設備並未通過專業的考覈,或許與醫院合作是一種途徑。

科技專欄作者王小琉告訴記者,就可穿戴設備對健康的意義而言,其核心價值在於後臺雲端的大數據,其最值得期待的價值在於預測。如果要起到很好的預測功能,準確性是目前可穿戴類設備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一些設備在佩戴後所監測的數據是否準確無誤是關鍵,因爲數據的準確性直接關係到其對人體健康的預測及建議功能。目前的可穿戴設備更多是“科技圈”的事,如果能夠將這類設備應用於臨牀之中,專業化人員的參與必不可少。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