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補血養血十穴位

本文已影響4.76K人 


女性補血養血十穴位

甲魚的營養價值


1提高免疫力

甲魚富含動物膠、角蛋白、銅、維生素D等營養素,能夠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及調節人體的內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質量、增強嬰兒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補佳品。

2養顏護膚

甲魚的腹板稱爲“龜板”,是名貴的中藥,有滋陰降火之功效。用於治 甲魚療頭暈、目眩、虛熱、盜汗等疾患。還對頭顱外傷(例如新生兒頭顱血腫等)遺留下來的頑固性頭痛有很好的療效。龜板膠是大分子膠原蛋白質,含有皮膚所需要的各種氨基酸,有養顏護膚、美容健身之效。當然,龜板是中藥,應該由醫生視具體的情況決定是否使用。

3抗癌抑癌

甲魚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預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並用於防治因放療、化療引起的虛弱、貧血、白細胞減少等症。

4祛壓降脂

甲魚亦有較好的淨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膽固醇,因而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有益。

5壯陽壯腰

甲魚還能“補勞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

6養陰補虛

食甲魚對肺結核、貧血、體質虛弱等多種病患亦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鱉肉具有雞、鹿、牛、羊、豬5種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稱。它不但味道鮮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補珍品,能夠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及調節人體的內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質量、增強嬰兒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補佳品

在中國很早以前的記載中就有“鱉可補癆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未經證實,請注意,希望有人給出原文出處),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爲滋補的營養保健品。唐.孟詵:婦人漏下五色,贏瘦,宜常食之。《隨患居飲食譜》:鱉甘平,滋肝腎之陰,清虛勞之熱,宜蒸煮食之。

鱉肉富含動物膠、角蛋白、銅、維生素D等營養素。因鱉的種類和生活地區的不同,其營養成分不盡完全一致。據分析,每百克鮮鱉肉一般含:水分73-83克,蛋白質15.3-17.3克,脂肪0.1-3.5克,碳水化合物1.6-1.49克,灰分0.9-1克,鎂3.9毫克,鈣1-107毫克,鐵1.4-4.3毫克,磷0.54-430毫克,維生素A13-20國際單位,維生素B10.02毫克,維生素B20.037-0.047毫克,尼克酸3.7-7毫克,硫胺素0.62毫克,核黃素0.37毫克,熱量288-744千焦耳。鱉的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爲主,佔75.43%,其中高度不飽和脂肪酸佔32.4%,是牛肉的6.54倍,羅非魚的2.54倍,鐵等微量元素是其他食品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甲魚肉性平、味甘;歸肝經。含有蛋白質、脂肪、鐵、鈣、動物膠、角質白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滋陰涼血、補益調中、補腎健骨、散結消痞等作用可防治身虛體弱、肝脾腫大、肺結核等症。

甲魚湯的做法


香菇燉甲魚


主料:甲魚500克

輔料:香菇(鮮)50克,雞胸脯肉50克,冬筍25克,火腿50克

調料:料酒10克,鹽4克,味精2克,大蔥15克,姜5克,胡椒粉2克

做法:

1 將甲魚宰殺,放入沸水中焯至外層發白起皺時撈出,投入溫水,用刀刮淨膜皮,剁去尾巴、頭,揭開背殼,掏去內臟,洗淨後剁成兩塊,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洗淨,挖去四腿的黃油

2 將雞脯肉剁成泥,放入碗中,用雞湯攪勻。將火腿片、筍片、香菇分別入沸水鍋焯一下撈出。

3 將甲魚塊放在盤內,加料酒、蔥段、薑片,上籠蒸爛,取出拆淨骨頭,將甲魚肉放入沙鍋,倒入雞肉泥,把火腿片、筍片、香菇整齊地碼在上面,放蔥段、薑片、料酒、精鹽、胡椒粉,燉15分鐘,揀去蔥段,點入味精即成。

枸杞燉甲魚


主料:甲魚500克

輔料:枸杞子25克

調料:大蔥5克,姜4克,料酒3克,鹽3克

做法:

1 將甲魚宰殺,去內臟,洗淨切塊,用沸水燙一下,撈出備用;大蔥洗淨切段;薑切片備用。

2 將甲魚、枸杞子裝入沙鍋,加入蔥、姜及適量清水,用微火燉15分鐘,去掉蔥姜,加入料酒、鹽,再用微火燉至熟爛即可。

總結:很多人都會吃甲魚,有的時候是在聚會上等別的場合,不能好好享用甲魚的營養。我們看過了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在家裏面試試。做出一份自己的甲魚湯,在家好好享用甲魚帶給我們營養。

三、章門穴

章門穴(足厥陰肝經)是足厥陰、帶脈會合之處。

功能:疏肝健脾;調節五臟氣血,使五臟之間相互協調。

脾臟不好的人按摩此穴有疼痛感。艾灸章門及期門、足三裏、內關,可協調五臟、調節肝臟和胃部的氣血。

四、足三裏穴

刺激足三裏穴(足陽明胃經之穴),補益氣血,培補元氣,滋養腦髓。是保證肝血充足的首選。

對氣血虧虛引起的頭暈、耳鳴、神經衰弱及胃動力不足的人、胃氣虛的人、因用眼過度或失眠熬夜而傷肝的人經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按摩或艾灸足三裏,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宜通氣機、導氣下行、強壯全身。胃酸過多、空腹燒心的人不宜灸足三裏,可選陽陵泉穴有良效。

五、關元穴

足三裏、關元、氣海是人體三大強壯要穴。古有“針必取三裏,灸必加關元。”之說。關元穴是(任脈之穴,也是小腸的募穴)人體元陰和元陽的交匯處,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統治足三陰經及小腸、任脈疾病。

按摩關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每一輪輕輕按壓8次,每次8輪,補血、消除小楠肚。

六、血海穴

俗話說補血找血海,補氣找氣海。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脾經所生之血聚集之處,有化血爲氣,運化脾血之功能。還有引血歸經,治療血癥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體內的淤血,並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對婦女痛經和經血過多或過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陰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經伴有嘔吐,按摩此穴同時按足三裏穴可立刻緩解症狀。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9-11點拍打(每次10秒,連續3-5次)或按摩(輕柔每側3分鐘)血海穴,晚上21-23點再艾灸此穴,對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及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肥胖、關節痛等症有效。

七、天樞穴

常按天樞穴(足陽明胃經之穴),可使胃經和大腸經保持活絡,促進胃經內氣血循環,幫助氣血由胃經輸向大腸經。

胃經氣血充盈,則消化功能增強,就給生血系統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爲補血提供最基礎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則可保證循、環排泄機能正常,即止瀉又通便,保持腸道清潔,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擾。雙手拇指下壓(力度適中)左右兩邊此養生穴位,由外向內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補血又排毒。

八、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交匯的穴位,脾統血、肝藏血、腎生血,因此,三陰交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點,按揉左右小腿內側的此養生穴位各20分鐘,可排體內溼氣、濁氣、毒素,對溼疹、蕁麻疹、皮炎等有療效。

常按三陰交穴,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定,特別對血壓偏低的人補血效果顯著。

九、隱白穴

隱白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統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經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陰根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經,促進氣血源源不斷的生化,是女性補血的大穴。

十、髀關穴

髀關穴(足陽明胃經之穴)是胃經中脾土微粒沉降之處,是小腹之陰與股前之陽交匯之處,是調節下肢胃經之總穴。

此穴用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而用針。

多按此穴,健脾除溼,固化脾土。理氣和胃,治療胃痛。另外多按此養生穴位,對風溼、關節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減肥有良效。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