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航母”能否領跑中國醫改?

本文已影響902人 

總投資45億元,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牀位1800張,手術室46間……日前,被業界稱爲“醫療航母”的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正式開業運營,這是北京最大的社會資本投資的非營利性醫院。如何平衡“求回報”與“非營利”?如何兼顧“軟件”與“硬件”?如何統籌“質”與“量”?這些問題,都需要給出答案。

“醫療航母”能否領跑中國醫改?

北大國際醫院

“醫院是長線投資,不可能短期體現股東利益”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總投資45億元,沒有一分錢的財政投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院長王杉介紹,醫院由北京大學和方正集團共同投資興建,是一家混合所有制、非營利性綜合醫院。此舉既標誌着以北大醫學部爲代表的國內優質醫療資源進一步盤活,也是我國醫改在投資體制模式上的創新,可謂是醫療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據瞭解,醫院自2002年獲批後進入籌備階段,時任北大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韓啓德制定的辦院方針是“建設國際一流醫院,領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因此,北京大學明確了新醫院不要財政投資,要探索社會資本辦醫的目標。但是,“求回報”還是“非營利”,則成爲了擺在面前最難做的選擇題。後來經過反覆研究論證,醫院最終確定了“非營利”的定位。

王杉坦言,從國際經驗看,一家醫院從投資到保持資金平衡,至少需要7年~10年。而當時我國營利性醫院的平均稅負率是8%~11%,無論盈利與否,都要交營業稅,即使前三年免稅,也無法抵消7年~10年的營收平衡期。因此,在當時的背景下,創辦營利性綜合醫院根本行不通。而且,醫院是長線投資,不可能短期體現股東利益。要想體現股東利益,不能靠醫院,而是要靠整個的醫療產業。

“瞄準國際一流醫院,不夠水平的活兒不幹”

“既然瞄準了國際一流醫院,就意味着不夠水平的活兒我們不幹。”王杉說,要幹,就要往疑難重症的方向去努力。

據介紹,作爲北京大學附屬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在醫療、教學和科研方面,均得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及其各附屬醫院的大力支持,目前已與北大第六醫院、北大口腔醫院、北大腫瘤醫院、北大人民醫院、北大第一醫院、北大第三醫院等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首批參與學科共建的,皆爲各附屬醫院的頂尖學科。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如北大第一醫院的腎臟內科、皮膚科,北大人民醫院的血液科、胸外科、風溼免疫科、眼科等,北大第三醫院的運動醫學科、骨科等。

另外,醫院在建設之初,就一切本着人性化的設計目標進行。主體建築的整體設計呈倒“T”型,中間區域是醫技部門,距離門診、急診、住院三大人流聚集區的距離均爲最短。爲了快速疏導門診人流,醫院門診大廳採取了仿機場航站樓的設計,即151米弧長、15米挑高空間,以確保人羣進入後可迅速實現分流,避免擁堵,提高患者的就診舒適度。同時,門診擺放的都是沙發,患者候診不是等着叫號,而是由專門的護士走過來服務。另外,所有病房都是朝南的陽光房,可確保每一位住院患者都能享受到充足陽光。但是,王杉也有些擔憂:如果當前我國的衛生服務體系不改變,分級診療得不到落實,那麼醫院就很難保持原來設計的服務模式。

“儘管醫院是按日均門診量1萬人次設計的,但我個人真的不希望出現大量門診患者的局面。”王杉表示,如果真是那樣,說不定哪天,醫院就不得不把沙發拆掉,改成傳統的、一排一排的鋁合金椅子。

“搭建起人才聚集的平臺,前提是要足夠優秀”

除了“財”“物”等硬件,社會資本辦醫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王杉指出,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就是希望搭建起一個人才聚集的平臺,包括醫療服務、教學和科研。

王杉認爲,無論是在職的還是退休的,專職的還是兼職的,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加入北大國際醫院醫療團隊的條件只有一個,即足夠優秀,能確保患者的醫療服務質量。根據簽署的協議,北京大學附屬的六家醫院共計31個學科,都將安排科室核心業務骨幹前往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參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科研教學等工作。北大自己的醫學生培養體系,也將爲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提供優質的、可持續的後備人才。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還在積極探索註冊醫師多點執業的最佳模式和有效管理方式。作爲企業舉辦的事業法人單位,醫院的人員編制既有企業編制,也有事業編制。因此,在醫院管理中,建立了比較靈活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機制,對不同編制羣體的人員進行分類管理,以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工作。王杉強調,多點執業的前提是不損害醫療服務質量,還要避免無序的多點執業,最好能實現機構與機構之間的有序資源流動,而且第一執業地點和第二執業地點,必須清楚醫生的工作量分配,此舉有利於促進人才合理使用及有序流動。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