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稱9年來平均每年1種廉價藥斷供(附名單)

本文已影響948人 

廉價藥1年斷供1種

統計稱9年來平均每年1種廉價藥斷供(附名單)

本報記者孫毅

“我爸得了甲亢,急需他巴唑,醫院、藥房都沒有,哪位有,請幫幫忙”,小蕾在微博上發出了求救。

在醫患關係備受關注的今天,“看病貴”時常成爲患者們抱怨的焦點。與此同時,一批廉價藥卻在迅速退出市場。在藥劑師的協助下,記者統計發現,從2004年開始,就有“廉價藥”消失的新聞見諸報端,維腦路通片、麥角新鹼注射液、回蘇靈等廉價藥,幾乎以1年1種的速度“消失”在患者的視野中。

2013年,最新被爆出“一片難求”的廉價藥是治療甲亢的“他巴唑”,這種每片售價僅幾分錢的藥片,在全國各大城市都出現斷貨的情況,患者及患者家屬只能選擇價格貴得多的進口藥代替。

一方面,以藥養醫,讓醫院願意使用高價藥。另一面,利潤低廉的廉價藥,讓藥廠缺乏生產動力。中國醫藥(19.71,-0.38,-1.89%)協會藥事管理委員會吳永佩主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相關主管部門在定價時應該考慮市場規律,給廉價藥生產廠家一些補償。

發現

9年至少9種廉價藥斷供

小鐘是北京市某醫院藥房的藥劑師,自從業以來,一些曾經常見的廉價藥逐漸從他眼前消失。

“這些藥裏,有大家比較關注,媒體也報過的西地蘭、魚精蛋白,也有大家不太知道的維腦路通片等。”

比如西地蘭,是一種快速強心藥,在搶救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療中廣泛運用。西地蘭的價格,大概在3塊錢一針,療效很好。但是在2009年左右,西地蘭開始缺貨。因爲貨源短缺,醫藥公司甚至搞起了搭售,買西地蘭必須再買其他藥品。在西地蘭緊缺的情況下,醫院多數會用“米力農”這種200塊一針的藥品替代。

2011年,著名的“救心藥”魚精蛋白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出現斷供的緊張局面。作爲心臟外科手術中的常用藥,魚精蛋白已經在臨牀應用上使用了50多年,它的價格只有大約11元/支,這一低廉的價格維持了十餘年。到2011年,醫院因爲魚精蛋白斷貨,不得不讓緊急搶救的病人先用,非緊急患者只能排隊等待。當時有媒體報道,患者家屬曾花費原價300倍的價格,私下采購魚精蛋白。

最近,他巴唑的斷供,也讓甲亢患者家屬小蕾急躁不已。2塊錢一瓶,一瓶100片的他巴唑,看似不起眼,卻是甲亢患者的必需品。求助無門的小蕾,準備購買他巴唑的替代品——一種叫“賽治”的德國進口藥,零售價約45元/瓶,一瓶只有50片。

在藥劑師小鐘的幫助下,記者查到,從2004年開始,至少有9起公開報道的廉價藥斷供事件。

數據

全國短缺藥品達342種

2010年全國兩會,政協委員戴秀英等曾在提案中援引了一組數據。

這份對12個城市42家三甲醫院臨牀用藥的調查顯示,大醫院缺“廉價藥”短缺情況嚴重,短缺藥品的數量高達342種。短缺藥品主要是醫院臨牀大量使用的常用藥、治療特殊病的藥品。這些短缺藥品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價格便宜。短缺藥的價格分析表明,211種藥的價格大部分在30元以下,其中130種藥在10元以下、佔到61.6%。而10元以下的短缺藥中,5元以下的藥品佔了69%,其中3元以下的佔42%。

探究

醫院藥廠各執一詞

針對“看病貴”的問題,從2002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就在不斷降低藥品零售價。

到2009年8月18日,國家發改委、衛生部等9部委發佈了《關於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標誌着我國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工作正式實施。按照“基藥制度”,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物實行省級集中、網上公開招標採購,並統一配送。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基本藥物全國零售指導價格,在保持生產企業合理盈利的基礎上壓縮不合理營銷費用。那些進入《基本藥物目錄》的藥物,需要經過公開招標採購。

小鐘告訴記者,降價讓藥廠的利潤進一步減少,而有些藥廠爲了在集中採購招標時中標,惡意競爭,把中標價做低。但中標後,又因爲中標價太低,無法盈利,放棄生產。

對於廉價藥的短缺,小鐘說,原因很多,不能一概而論,但藥廠認爲利潤空間少,而缺乏生產動力是主要原因。

“隨着科技的進步,製藥技術的發展,確實會出現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新藥,那麼便宜的老藥因副作用大等原因被替代,無可厚非。而且,有些藥是急救藥,用量少,藥廠不會生產太多,出現斷供只是暫時現象。不過,有些便宜的老藥現在看不到了,確實是因爲藥廠覺得利潤少,不肯生產了。”

對於醫院的說法,記者聯繫到南方某位藥廠的工作人員。他承認:“現在原料、人工、物流等成本都在上升,藥廠確實很吃力。”但同時,他又認爲,利潤低並不是藥廠不願意生產廉價藥的主因。真正的原因是醫院爲了收入,不願意購買廉價藥,“現在藥品八成左右的銷售終端都在公立醫院,我們藥廠沒有話語權”。

解讀

藥品收入佔醫院收入五成

北大衛生經濟研究所劉國恩教授於2011年8月接受採訪時透露,在世界範圍內,藥品收入佔醫院總收入比例一般在20%以下。但在中國,一般三甲醫院的藥品收入佔總收入比例高達40%至50%,二級醫院甚至更高,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以藥養醫”。

小鐘透露,醫院有一個15%的藥品加成權,即進價100元的藥品,醫院最高可以以115元的價格銷售給患者。這15%的加成權,實際上就是醫院收入的主要來源。

爲了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這15%的藥品加成權也成爲動刀方向,“零差率”成爲一個新概念。

所謂“零差率”就是指,醫院按藥品進價銷售,不再加價產生利潤,讓利給患者,首先試點的醫療機構是社區醫院。2006年,北京市社區醫院零差率藥品目錄就達319種。2011年,北京又將目錄調整到519種,2013年又擴容到699種。

2012年7月1日,北京友誼醫院作爲公立醫院代表,開始試點藥品零差率改革。到2013年7月1日,試點一年,友誼醫院藥品收入佔醫院收入比例出現了下降趨勢,從試點前的56.4%,降到46.6%。

對於“零差率”改革的效果,業內也是觀點不一。

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劉漢卿就曾發表博文直言:“醫院還是採購藥品價格越高獲利越多,沒有明的15%的加成,暗的回扣一點也不會減少。在回扣的刺激下,醫生還是會大處方、過度用藥。患者既要增加幾倍乃至幾十倍的醫事服務費的支出,同時還要飽受藥害,與改革前沒有本質區別。在藥品零差率政策下,醫院根本就沒有動力降低藥品價格並打擊醫生拿回扣,一是藥品價格是政府招標確定的,醫院也沒有獲得一分錢的加價收益,價格高低與醫院沒有關係;二是沒有建立鼓勵醫院低價採購藥品的機制,醫院沒有動力打擊藥品回扣,而僅寄希望通過行政監管來遏制醫生收受藥品回扣和藥物濫用等違規行爲是做不到的,否則醫療行業就不會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

建議

從定價層面補助廉價藥

談到廉價藥短缺的問題,中國醫藥協會藥事管理委員會吳永佩主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相關部門在定價時就應該考慮給生產廉價藥的藥廠一些補助。

“我們國家現在的藥廠,很多都是私營的,是股份制公司,所以以利益爲第一指導,總不能賠本做藥吧?”

吳永佩說,發改委作爲定價部門,應該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對一些進口的藥物,是不是定價過高,尤其一些藥物的定價比國外發達國家還高,這就讓患者無法承受了。而有些緊缺的國產藥,發改委是不是考慮給予適當的補助,讓廠家有動力生產。”

吳永佩認爲,像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這樣的主管部門也應該落實藥品的供應。他透露,此前,一些常用的廉價藥物,特別是一些中成藥,醫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生產,“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小規模生產,也不浪費”。但是近些年,有一種聲音認爲醫院自己製藥影響了我國製藥工業的發展,因此醫院製藥權被收回去了。

D175

藥品藥用價格(約數)斷供時間

維腦路通片治療血栓靜脈炎8元/100片2004年

麥角新鹼注射液婦科止血0.42元/支2005年

注射用回蘇靈治療呼吸衰竭2元/支2006年

西地蘭治療心血管病3元/支2009年

注射用紅黴素治療兒童肺炎2元/支2010年

牙周寧片治療牙周病2元/100片2010年

魚精蛋白心臟外科11元/支2011年

鹽酸環丙沙星膠囊治療泌尿生殖系統感染6元/20粒2012年

他巴唑治療甲亢2元/100片2013年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