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醫院整體搬遷五環外 日門診量達2000人

本文已影響871人 

北京地壇醫院是北京市第一家整體搬遷到五環外的大醫院。2008年,北京地壇醫院搬到東北五環外的北皋地區,在一片荒地中分外搶眼。6年過去了,周圍的荒地已經變成了居民區,而地壇醫院也從原來的傳染病專科醫院發展成全能醫院,門診量年年攀升,非傳染病患者越來越多。這家醫院現在到底如何,本報記者決定去走一走。

地壇醫院整體搬遷五環外 日門診量達2000人

故事

憂新址荒開診首日曾擔心沒患者

本週一早8時,東北五環外的北京地壇醫院門診樓裏已經熱鬧起來,兒科門診外,已經有家長帶着孩子在候診;肝病診區,醫生已經開始接診患者;發熱門診獨立在門診樓外,透過玻璃牆望進去,醫生正在有條不紊地給患者服務;圍繞在辦公樓、門診樓、病房樓周圍的400多個車位幾近飽和;大門外,已經有車輛開始等位……

這種場面放在6年前,可想都不敢想。

2008年,北京地壇醫院從安居了多年的地壇公園北側整體搬遷到五環外。其實,地壇醫院並不是一家新醫院。地壇醫院成立於1946年,當時名爲北平市立傳染病醫院,1989年更名爲北京地壇醫院。2008年遷址到北皋。沒有搬遷時,地壇醫院就是一家傳染病專科醫院,在上世紀90年代初增加了外科、婦產科,主要面向肝病等傳染病患者,當時醫院每天的門診量只有四五百人。

2008年6月27日,北京地壇醫院新址落成。醫院的佔地面積由原來的55畝增加到135畝,建築面積達到7.4萬平方米,是原址醫院的近3倍。搬遷後醫護人員由原來的730人計劃增加至1100餘名,病人牀位數由500張增加至600張,需要時可增加到840張。

醫院的地兒大了,但醫務人員覺得太荒涼了。2008年9月下旬,北京地壇醫院正式啓用。開診第一天,很多醫務人員擔心,“這麼遠,能有患者來看病嗎?”有的醫務人員私底下給當時的院領導建議,“要不要咱們專門通知一些患者來就診,給壯壯場面啊?”

當然,這個建議沒有被採納。好在開診第一天也有400多名患者,雖然這400多人分佈在院區中一點都不顯眼,但醫務人員還是覺得很鼓舞。

治名聲荒把居民請進來打消顧慮

地壇醫院剛剛搬遷到北皋時,周邊的居民雖然不多,但對醫院意見不小,甚至在醫院建設時期就有人反對,他們最大的擔心是,“傳染病醫院在我們身邊安全嗎?”醫院啓用後,醫務人員決定把鄰居們請進來看看,讓他們瞭解一下其實“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地壇醫院的員工還記得,醫院剛剛啓用請周邊居民來參觀後,有一位阿姨說,“原來我路過你們醫院的時候都捂着鼻子走……”正是通過把周邊居民請進來,他們才發現,原來地壇醫院內的標識系統和別的醫院不一樣:有紅線標識的代表污染區、黃線標識代表半污染區,綠線、藍線標識代表清潔區;地壇醫院的智能機器人小車、物流傳導系統,能夠運送藥品、運送標本、污物等,還能夠按照清潔、污染物品分開傳送,防止交叉感染;有些手術還可以用手術機器人進行……通過了解,增加了居民的信任。

現在,北京地壇醫院每天門診有一半以上患者都是非傳染病患者。更有意思的是,這些非傳染病患者有很多是地壇醫院員工的家屬和親朋好友。員工說,“我們知道,傳染病醫院的消毒隔離其實更嚴格。”

拓人才荒“薅羊毛”得多挑幾隻羊

2010年,曾經在北京天壇醫院和北京急救中心擔任過負責人的張永利來到了地壇醫院當院長。張永利發現,醫院周邊5公里沒有家像樣的大醫院,住在附近的居民看病很不方便。“隨着北京城市功能的擴展,醫院周邊的居民越來越多,寫字樓裏的辦公人員越來越多,地壇醫院從傳染病醫院轉向綜合發展後,不僅要爲傳染病人服務,還要爲周邊非傳染病的居民提供醫療服務。”醫院只有科室健全了,才能更好地服務周邊居民。不過,地壇醫院有些科室缺少領軍人才,去哪兒“挖人”呢?張永利想到了天壇醫院,他曾經在天壇醫院擔任過副院長,而且天壇醫院的神經科力量非常強大。

張永利找到了天壇醫院院長王晨,希望天壇醫院能支援他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的建設。王晨很真誠地說:“永利,我支持你!”於是,張永利從天壇醫院挖走了3名科室負責人,來到地壇醫院搭建了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但很快,張永利發現3個人遠遠不夠,他陸陸續續又從天壇醫院挖走了9名醫生。挖到第12名醫生時,王晨坐不住了,見到張永利,他說,“永利啊,你薅羊毛要多挑幾隻羊,不能緊着我天壇醫院這一隻羊薅啊!”

其實,張永利還真不是隻薅天壇醫院的羊毛,地壇醫院從北京急救中心挖來了三名醫生搭建了加強急診科,從306醫院挖來了張強擔任骨科主任……四面八方的人才彙集到地壇醫院的大平臺上,他們的加盟不僅讓地壇醫院傳染病患者的醫療難、手術難得到了緩解,同時也方便了周邊居民。地壇醫院的日門診量已經從剛剛搬遷時的400多人次,上升到目前的2000人次,其中一半都是非傳染病患者。病牀的使用率長期超過100%,處於天天加牀的狀態。來這兒看過病的周邊居民頗有感觸地說,“真沒想到家門口的大醫院這麼好,以後我們可不往城裏跑了!”

探訪

傳染病患者做手術

不再求爺爺告奶奶

北京地壇醫院,第六手術室。這裏正在進行一臺剖宮產手術。

在綜合醫院,剖宮產手術是一臺簡單的手術。在地壇醫院,也不是大手術,但手術檯上的產婦有點特殊:她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爲她手術的醫務人員雖然都很輕鬆,但一看他們的穿戴,還是會明顯感覺到不同:手術檯旁的醫務人員都戴着面罩,腳上套着靴套,手術服外面還加穿了防水的隔離衣。

以往,傳染病患者想要做個手術,難比登天。這幾年來,地壇醫院綜合發展提速,不僅醫院周邊居民受益,更惠及了傳染病患者。地壇醫院院長張永利說,醫院先後增設了心內科、骨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等,一家綜合醫院所具有的基本學科,這裏幾乎都有,爲的就是解決傳染病患者,特別是艾滋病患者的就醫難、手術難問題。艾滋病感染者小曹(化名)說,他因爲股骨頭壞死在外地的一家醫院治療了兩年,但醫院遲遲不給做股關節置換手術。後來,他了解到北京地壇醫院可以手術,就抱着試試看的想法來到北京,沒想到很快就住院做了手術,術後第5天就能下牀活動了。

北京地壇醫院骨科主任張強2012年在給艾滋病感染者做手術時,不慎劃傷手指,參加評估的艾滋病專家要求他必須連續三個月服用抗病毒藥物進行干預,他挺過了副作用明顯的100天,其間還堅持着給感染者做手術。張強說,骨科4年來共爲艾滋病患者做了60例手術。從脊柱、髖關節多發骨折、關節置換,到小的肢體骨折手術、微創手術都有。基本囊括了骨科的所有手術類型。地壇醫院艾滋病關懷組織負責人王克榮說,以前自家的艾滋病患者要手術,都要到外院找大夫,“我們到處求爺爺、告奶奶。現在基本不用出醫院大門,自己都能玩全活兒了。”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