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治療方式的反思與放療價值再定位

本文已影響910人 

夏廷毅,空軍總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空軍總醫院腫瘤醫院院長。

胰腺癌治療方式的反思與放療價值再定位

反思傳統治療方式的侷限性

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的“惡名”,人們對其探索不斷,總體上卻收效甚微。就當前被公認的胰腺癌最有效治療方式——手術切除而言,自1935年惠普爾(Whipple)首次正式報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以來,經過數十年的改良,Whipple術已成爲胰腺癌切除的規範化術式。近十年來,隨着圍術期管理和監護技術的進步以及手術操作技巧的提高,胰腺癌切除術的手術死亡率及併發症發生率均顯著下降。

令人遺憾的是,上述醫療進展並未轉化爲胰腺癌患者生存狀況的大幅改善,胰腺癌手術切除術後的5年生存率爲10%~20%,實際上中國胰腺癌手術後的5年生存率不到10%,且能手術治療的患者不到20%。由於胰腺癌難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大多數患者在就診時已經失去了各種手段根治的機會,何況手術對胰腺癌切除作用的發揮存在侷限。夏教授還指出胰腺處於非常複雜的解剖位置,缺乏良好的手術空間;加之癌細胞在生長過程中會沿着組織間隙移動,侵犯鄰近組織或器官,或從癌腫脫落後進入淋巴管或血管,通過循環抵達其他部位,並繼續生長,形成新的腫塊。上述2種情況使得手術切淨胰腺癌並非易事。

夏廷毅教授認爲,當一種疾病通過一種不斷完善的方法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總是差強人意時,有必要在方法學層面進行深刻反思,從而找對正確的前進方向,切實提高胰腺癌治療的效果。

借鑑鼻咽癌經驗,探尋現代放療價值

與胰腺癌相似,鼻咽癌因生長在鼻腔、位置較深,缺乏手術條件,一度成爲一種手術難治性腫瘤。自上世紀50年代起,放療被作爲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案,但受限於當時技術無法達到精確,正常細胞對放療的敏感性高於癌細胞,因而限制了靶區劑量的提高,以至於5年生存率僅15%,上世紀80年代提升至45%。隨着現代精確放療技術的出現,目標更明確、靶區劑量更集中、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更小,根治效果提高已成爲可能。目前,鼻咽癌放療Ⅰ期的5年生存率高達95%,Ⅰ~Ⅳ期總的5年生存率高達75%。由此可見,一旦正確選擇一種治療手段後,技術的進步必將帶來療效的改進。

受到鼻咽癌的啓發,夏教授對現代放療在胰腺癌治療中的價值進行了十餘年不懈探索。他發現,對於少數相對早期的胰腺癌患者,由於高齡或內科疾病無法接受手術,通過高劑量放療能獲得長期生存改善。進一步研究提示,放療控制胰腺癌的關鍵在於提高有效的生物有效劑量(BED)。對於侷限性的胰腺癌,採用使周圍正常組織在50~60Gy的可耐受劑量,使腫瘤細胞受到70~80Gy的高量照射的現代放療技術(如體部γ-刀、調強放療等),根治腫瘤並非不可能。近年來一系列國內研究結果顯示,放療對胰腺癌的局部控制率高達72%~88%,不能手術的侷限期(Ⅰ~Ⅱ期)胰腺癌患者的1年、2年、5年生存率分別爲55%~89%、31%~59%和11%~18%,局部晚期(Ⅲ期)胰腺癌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別爲28%~61%和11%~14%。

這些研究表明,現代放療具有明顯的局部治療優勢,對侷限期胰腺癌患者採用放療可獲得長期生存機會,有類似手術治療的療效,而局部晚期胰腺癌需要接受局部治療聯合全身治療。

調整治療模式,讓多學科協作更有效

現在放療在胰腺癌治療中的價值日益顯現,但固有的思維方式使人們仍着眼於

傳統治療手段,很少關注新技術進展對胰腺癌產生的影響和改善療效的可能性。夏教授期待多學科綜合治療(MDT)的深入人心帶來胰腺癌治療模式的調整,從而讓學科間更好地分工協作,實現療效提高的共同目標。

例如,若外科醫生對胰腺癌開腹探查發現不能切除時,積極有效地通過膽腸吻合、胃腸吻合等手段來解除包括黃疸在內的胰腺癌相關症狀,並在手術中注意留取標本用於病理學診斷,加之在腫瘤周圍進行標記,術後放療科醫生將更加精準地確定靶區,並將更加有勇氣、有把握地加大放療劑量。此外,放療後部分併發症的處理,也離不開外科醫生的協助。這種多學科深層次協作和治療模式整合,終將更充分體現學科優勢互補,進而轉化爲患者的生存獲益。

且思且行,走對胰腺癌治療的未來之路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夏教授在採訪尾聲提到了魯迅先生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並由此引發了以下精彩觀點:走的人多了是形成了路,但不一定是一條好走的路、正確的路;臨牀醫學像走路一樣要三思而後行,明確引路人當初開路的條件和動機,繼續走下去的後果和代價,而不能陶醉在路上的享受之處而不知回頭,應該從科學問題的源頭上進行反思和改變。

夏教授希望從事胰腺癌的醫務工作者能打開思路,轉變觀念,重新認知包括現代放療在內的新手段,走對胰腺癌治療的未來之路。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