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中醫的要求更高了

本文已影響893人 

受訪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院長唐旭東


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迎來60華誕。在《習近平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週年賀信》中,要求我們做好中醫藥傳承和創新,要把中醫藥這個老祖宗留下的遺產“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這無論對中醫藥行業發展,還是對西苑醫院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同時,也對中醫大夫提出了更高要求。

環境變了,對中醫的要求更高了

我16歲上大學,19歲就開始治病救人。那時,人們是一種飢渴的讀書狀態,更用功、更能吃苦。我記得那時我們的課程排得滿滿的,早上讀書,晚上還要熬夜學習

我們那時還處在以傳承、挖掘爲主的時期,更多的是傳承古代和建國後中醫藥世家的一些經驗,現在除了傳承、挖掘,還提倡多學科研究、中西醫結合和創新。

人們對中醫的要求更高了

當時,中醫院相對規模都比較小。現在,醫院規模大了,要求專科醫生的綜合能力要更強,不但中醫能力強,西醫也要強。不但門診要看好,病房危重病處理也要搞好。對一個醫生的要求也就更高。

現在的中醫大夫,除了臨牀要好,也要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學術交往能力,隨着中醫藥國際化進程加快,對外語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可以說,現在的中醫大夫,需要有一個比過去更加嚴格的、系統性的培養環境。

作爲一名現代中醫專家,尤其是名專家、名中醫,知識結構要寬、要豐富。一名中醫專家不懂西醫,老百姓也不會太滿意,也不太接受。

尤其像西苑醫院這種大型的三甲中醫院,培養制度是專科醫生培養制度,不是全科,相對分得比較細,這就要求醫生在某一專科深化,現代醫學知識至少達到相關專業主治醫師以上級別的能力。也就是說,他的知識結構要包括西醫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臨牀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必須掌握。在一定年資之後,也需要到西醫的對口醫院進修,學習專科中急危重症處理方法。

打好基礎,要用中醫知識往前闖

從中醫繼承創新方面來講,要打好基礎,通過積累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這纔是創新的基本原則。

打好基礎,就是認真對待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比如中醫基礎理論、方劑、中藥,以及中醫經典著作,如《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作爲中醫大夫,提到一個藥,要有很好的感性認識,比如,石膏是清熱生津的,劑量用多少,與什麼藥配伍退熱效果更好,都要了然於胸。再比如看舌苔,舌苔顏色、多少,舌質的顏色都是什麼意思。這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必須要明白且熟記在心。

在進一步的臨牀實踐中,包括跟上級醫師、跟前輩學習的同時,要學習治療經驗。比如,病人小腹脹氣、大便不通快,前輩喜歡用枳殼、大腹皮,還有瓜蔞皮等具有下氣、寬中、潤腸、通便作用的藥物,用了多少劑量,都要直接學習到經驗,並在開方、體會用藥方法、病人的反饋等方面,形成一個環路,提高實戰經驗。

而間接經驗首先來源於古籍中記載的方子;第二是專家經驗介紹、臨牀研究文獻,第三是從醫經歷中要多拜一些老師。

人們對中醫的要求更高了 第2張

間接經驗要逐步積累,然後把它用到臨牀上再回味,通過不斷積累的間接經驗、直接經驗,進一步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傳承中醫學理論和技術。從而在實踐中,結合西醫診斷的疾病,分病、分型很好的結合,才能稱爲出色的醫生。

所以,對中醫大夫來講,在發揮中醫藥特色,傳承中醫藥傳統理論、技能的同時,還要對現代疾病的病理特點、臨牀分型特點進行掌握,明確西藥在疾病治療上存在的不足。把西醫的疾病和中醫的辨證論治結合到一起,提高辨證的精準度,提高療效。這樣才能做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理性面對“毒性”爭議

最近一段時間,中藥的毒副作用被社會各界重視,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而所謂的“毒性”被重視,我認爲有幾個原因。

一是一些毒性在古代沒有記載,現在有新發現。過去,很多草藥是整個藥入煎,現在,我們對植物藥進行提純,重點研究其中某個單體、某個有效部位,就有可能出現新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二是中藥用量在加大,包括中成藥和中藥飲片用量都在增多。在用量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對中藥材、中藥飲品的質量監控不到位,難免有劣質、假冒的中藥進入到中藥市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三是不規範使用。很多西醫大夫也在使用中藥,尤其像中藥注射劑,常常會超量、超範圍使用。有時,在中藥和西藥靜脈輸入時,輸完中藥馬上就輸西藥,就可能發生一些反應。另外,在社會上,還有一些水平不高、資質比較差的中醫,他們超劑量、超範圍使用一些飲片,尤其是有毒飲片,也會帶來一些不良反應。

因此,加強市場監管,加強對醫生執業時合理用藥的管理,就會逐步減少這些現象。

醫院是傳承和創新的大本營

西苑醫院是一家歷史悠久、由中央政府主辦、第一所大型中醫醫院,於1955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建院後,大批的人才彙集於此,在歷史上形成了一箇中醫人才的高地。

早在建院初期,西苑醫院就形成了研究型中醫醫院的雛形。上午門診,下午查房、研究病理,把臨牀上遇到的問題用科研方法加以解決、闡釋。比如某一療法爲什麼能起效,爲什麼不起效等,把臨牀研究和基礎研究及藥效、藥理研究很好地結合。重臨牀科研,基礎科研、中藥研究相結合,驅動臨牀醫療水平提高是中醫醫院該有的風範。

人們對中醫的要求更高了 第3張

所以,對於醫院來講,首先是要傳承重科研、重內涵建設、重高級人才培養,通過科教興院、人才強院促進醫療水平提高的理念和辦院風格。

第二,傳承各代專家的寶貴經驗。我們的院內製劑,都是我們各代專家寶貴經驗的總結,現在有一些網紅的製劑,如複方酸棗仁膏、生髮酊等,都供不應求。

依據現代疾病的特點,西苑醫院也在不斷探索,如何發揮中醫特色和中醫治病優勢。在以往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診療效果及患者的就醫體驗。

對外交流,複方藥物是難點

改革開放早期,中醫藥交流大部分是中日兩國間的交流。隨着改革開放進程加深,信息化加大,我們和歐美國家的國際交流在不斷加深。最近十幾年,無論是西醫學還是中醫學,很重視和歐美國家的醫學交流、科研合作。

在國際交流方面,歐美更強調醫學的安全性。因此,鍼灸不存在藥物進入人體的複雜代謝過程,且在疼痛性疾病、軟組織損傷、某些疾病的康復上有良好效果,就容易被歐美所接納,並得到重視,被廣泛應用,有的國家也納入了醫保。

中醫學的另一個特點——複方療法,是典型和核心內容。這一點在歐美推廣很有難度,雖然部分國家也給開了一些口子,比如,一些中成藥,只要有效、安全就認可。但是,作爲臨牀上的“活”工具,中醫藥療法完全作爲一個處方藥固定下來,顯然還是會影響療效。但3~5天重新調整方子,還沒被歐美完全認同,存在着偏見。他們認爲,複方藥物成分較複雜,還沒完全搞清楚藥物在體內代謝的動力學。這就影響了中醫藥的主體、核心的知識體系——辨證論治、複方療法在歐美的推廣和應用。

個體化診療被世界接受,只是時間問題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疾病譜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大部分都是以傳染性、感染性疾病爲主,病因明確,只要創造一種藥物,把這種病菌、微生物、病毒殺死,這個病就治好了。

現在,現代疾病譜發生改變後,大部分疾病都是多因素、非傳染性的慢性疾病,大多是由於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攝入脂肪太多、不運動、心理壓力大等。致病因素的多樣性,就需要用複方藥物、多靶點地針對治療。所以說,複方藥物就體現出了它的特點。比如,慢性胃炎患者常伴有便祕、腹瀉、胃食管反流等症狀,中醫恰恰把這些看作脾胃系統問題,治療起來效果更好。

因此,基於個體化診療的辨證論治,複方療法會逐漸被世界接受,只是時間問題。而我們,也會進一步闡明它的機理。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獨家授權的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或改寫。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