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到底是什麼?三伏貼有什麼歷史?

本文已影響1.89W人 

三伏貼是一種中醫傳統療法,是中醫冬病夏治理念的一種方法,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針對容易在冬天發作的疾病,通過在穴位處用草藥製成的藥膏敷貼,發揮藥物的溫陽作用,達到溫經散寒、散溼除溼、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

三伏貼到底是什麼?三伏貼有什麼歷史?

三伏貼的歷史:

三伏貼的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的醫家王執中用旱蓮草外敷治療瘧疾,自宋以後,三伏貼用藥開始使用斑蝥、茅根、芥子、蒜泥等,治療疾病也不再僅僅是瘧疾。真正意義的三伏貼是在明清時期發展而成,用於防治肺系疾病,清朝張璐的《張氏醫通》記載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共研爲末,加入麝香,貼敷肺俞、百勞、膏肓等穴治療冷哮。

三伏貼的理論來源:

三伏貼的主要理論源自《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天體內陽氣升發,並於三伏時節人體陽氣到達最高峯值,此時經絡最爲暢達,可利用這一時機運用陽性藥物治療虛寒型疾病(冬病夏治),尤其是一些含“夙根”的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過敏史鼻炎。

三伏貼到底是什麼?三伏貼有什麼歷史? 第2張

三伏貼的組成成分:

三伏貼的藥物如早期主要有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等,在現代實際的臨牀工作中,因醫院的不同,藥物的組成也有不同,不過總體來說大多數新溫發散的藥物,這些藥物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可令皮膚髮紅,起泡。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